面对建筑设计行业的“不加班就罚款”的怪相,如今BIM技术这么多优势,却很少有设计院,能够实现真正的BIM设计?按说,一个先进的生产力摆在面前,大家都应该争先恐后地去实现它才对。但是为什么在BIM的应用源头——BIM设计方面,不少BIM应用单位都选择了浅尝辄止,仅仅是起到辅助设计的作用或者仅仅作为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噱头”,并没有真正地形成生产力呢?这里面,是什么原因阻碍着BIM设计的发展呢?
我们想说的是,把BIM技术放在第二位,管理的落后,才是阻碍BIM设计发展第一位的因素!我们十分看好BIM在中国的发展,因为这就像一个刚刚开始开垦的荒地,前景无限。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却并不看好我国设计院BIM设计的发展,尤其是如果现有的设计院的运行模式不做变化,利用旧有的运行体制去盲目地介入BIM设计,基本上只有失败这一条路。
理想的BIM设计应该是这样一种模式:设计院内各专业(建筑、结构、设备)均在同一个模型上面协同工作,由建筑专业创建建筑模型,其它各专业在建筑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信息深化,进行各自的专业设计。设计结束后,向业主提供完整的、包含全专业设计内容的综合模型。这个模型里已经实现了可视化设计、协同设计、性能化分析、以及管线综合的相关内容。业主根据设计院提供的BIM模型,向施工及运维方向去延伸,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BIM能力。
这是一个理想的事,而在现实中,却会遇到下面一些困难:
01、BIM的协同性会造成短板效应
在CAD时代,建筑设计各个专业基本上是单打独斗的,很多设计院连二维CAD的协同设计都没有实现,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图层管理模板。在这样一个现状下,想实现BIM设计,就等于说要连续迈两道门槛,即单打独斗-协同工作-三维设计这两道坎。这样的一种跃进,对于我国设计院现有的工作模式来说,会是什么样一种挑战,不言而喻。而在迈坎的时候,是要求各个专业同时进步的,任何一个专业没有跟上,都会造成短板效应,拖垮整个团队。可见,BIM的协同性,是个双刃剑。这时需要设计企业的管理者对于技术升级有个持续的长期的投入,并且要有强势的管理目标。对于目前设计院来说,这个要求,确实不低。
02、IT支持能否跟得上BIM设计的需求
在CAD设计时代,设计院的IT部门功能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工作主要局限于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以及从事各类网管工作。因此很多中小型设计院干脆把IT工作外包。但在BIM设计时代,企业对IT的支持要求非常高,首先电脑单机配置以及服务器配置需要很好的搭配,同时因为BIM设计是一个多软件多用户协作的过程,需要IT部门对各个专业软件的特性非常了解,对于各类问题能够有解决方案。同时,能够实现对各级员工的持续不断的培训。BIM设计,不光是设计人员的事,而是一件需要工程设计人员与IT支持人员共同来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个方面,设计院现有的工作模式还有很大的缺陷。
03、传统设计院的分配体制成了最大障碍
这也是现有管理体制中,最大的障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想实现BIM设计,有人知道BIM设计各专业的工作量比例吗?其实到现在为止,没有人知道。而如果想把二维CAD设计时的这个定额直接套到BIM设计中去,一定会引起各个设计专业的共同抵制。根据我们的经验,采用BIM设计,各个专业的工作量相对于二维的CAD设计,有以下变化:
建筑:建模过程中,与二维CAD相比,工作量有较大提高,但在建模完成后,生成剖面图及立面图以及在门窗表统计等工作上的工作量会大大节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设计院中,建筑专业REVIT的使用率相对其它专业较高的实现情况。
结构:不明。因为目前BIM在实现国内结构平法出图方面,支持得还不好。而如果要求把结构梁、板、柱内均建立钢筋模型,那么工作量会比CAD两维画图极大提高。
设备:与二维相比,BIM设计工作量会极大提高,这主要体现在管线综合方面。因为在现有的体系中,设备专业的分配比例是基于二维设计来确定的。这时,室内管线综合的工作,是不完全的。在很大程度上,管线综合由施工企业现场进行深化。而在BIM设计中,管线综合工作需要在设计文件中得以全部实现。工作量会极大提高。
BIM设计中,各设计专业的工作量均比二维有提高,相比现有的建筑设计取费而言,工作量更大,设计更难做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各个专业的工作量提高的比例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够利用二维设计的工作定额直接套在BIM设计中去,这样会出现内部更大的分配上的矛盾。